


学校是孩子们快乐成长、放飞梦想的乐园。守护这片乐园的纯净与安全,是我们每一位老师、家长和社会的共同责任。为进一步规范学生行为,保障孩子身心健康,建设平安和谐的校园,我校特开展“拒绝校园欺凌·构建和谐校园”安全知识宣传活动,通过心理课堂、主题班会、导师谈心等多种形式,持续强化学生的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。
一、科学认识:什么是校园欺凌?
学生欺凌,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,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、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、侮辱,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、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 。
——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》第一百三十条第三项
二、 源头预防:您的养育方式是孩子的后盾吗?
不当的养育方式可能无形中增加孩子卷入欺凌(无论是作为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)的风险:
-
情感极端:对孩子过度否定或极度娇惯宠溺。
-
家庭暴力:信奉“棍棒教育”,经常体罚孩子。
-
不良示范:家长自身不善于处理人际冲突,无法示范良好的社交技能。
-
错误观念:持有“受害者有罪论”(如“为什么只欺负你?”),歧视受害者。
-
防患未然:家长如何预防孩子被欺凌?
1. 做倾听者,畅通沟通桥梁
主动关心:分享信息学会倾听,每天抽出时间与孩子聊天,关注他的学校生活,多听少评断。
创造安全环境:让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,家都是最安全的港湾。避免只问“成绩”,多问“心情”。
家校合作:积极与老师沟通,关注学校所发放的资料,了解校园动态。
2. 做指导者,培育社交能力
传授技巧:教会孩子如何建立友谊、处理冲突,识别同伴的不良行为并学会说“不”。
创造机会:鼓励孩子结交朋友,并为他们的健康社交活动提供时间和空间。
合理监控:了解孩子的社交圈,引导他们保持合理的社交边界和合乎规则的社交行为。
3. 做教育者,共同讨论欺凌
明确态度:与孩子讨论欺凌的相关问题知识,传达清晰的态度:欺凌绝不可容忍!没有人应该被欺负!
模拟练习:练习在欺凌情境下如何冷静应对、有效求助,既要保护自己,也要在能力范围内保护他人。
-
洞察迹象:如何识别孩子可能被欺凌的信号?
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以下异常变化,请务必耐心、仔细地沟通和观察:
-
身体伤痕:孩子身体表面无缘无故出现瘀伤、抓伤等人为伤痕。
-
个人物品丢失或损坏:孩子的鞋子、衣物、文具等个人物品经常丢失或破损,但又解释不清。
-
逃学厌学:孩子突然出现不想上学、装病请假、逃学等现象,学习成绩大幅下降。
-
情绪异常:孩子常有伤心、难过、沮丧等情绪;或突然出现焦虑和恐惧感,不愿与人交往。
-
睡眠出现问题:反复出现失眠、噩梦甚至尿床等问题。
-
索要/偷窃财物:孩子无缘无故索要甚至偷窃家里的钱物。
-
自伤/自杀倾向:孩子有自我伤害甚至自杀行为。
-
拒绝谈论:孩子拒绝谈论学校的事情或与同学之间的关系,或欲言又止。
-
携带工具去学校:孩子携带或试图携带“保护”工具(棍子、刀等)去学校,并且表现出 “被欺凌者”的肢体语言,如拒绝眼神交流、耸肩弓身等。
-
身体出现非理性的不舒服状态:孩子经常莫名其妙打哆嗦或者说身体疼痛;容易受惊尖叫等。
-
果断行动:如果孩子被欺凌,家长怎么办?
【三不要】
不要不分缘由地直接介入。给孩子空间,帮孩子学会自己应对更为重要。
不要斥责孩子没用。错的是欺凌者而非被欺凌者,不是孩子太弱小,而是施暴者太强大。
不要让孩子“以暴制暴”。尽可能制止欺凌者来保护自己,但不要成为新的欺凌者。
【三要】
要支持孩子。倾听、接纳、沟通和陪伴采集和留好证据。
要和学校及老师沟通合作。当事人直接对话比较容易让事态升级,寻求家校协同解决方案,共同营造对所有孩子都安全的环境。
要帮助孩子提高应对能力。让欺凌不再发生,让孩子有新的成长和感悟。
抵制校园欺凌,让每个孩子都沐浴在法治的阳光下。
告诉孩子们:既不做残忍的施暴者,也不做沉默的受害者。
让我们家校携手,对校园欺凌大声说“不”!
愿所有青春都能被温暖对待!
学校欺凌防治电话:67186841;
防欺凌投诉邮箱:fxzx_fql@163.com;
法制副校长:韩孔林67117073;
分管安全工作校领导:褚颖英67186846